前几日受邀到成都市龙泉驿区天鹅湖小学观察了范佳丽老师执教的三年级童话《方帽子店》,看到了一位优秀的青年教师的努力和优秀。
课后交流,听到了老师们的教学意见和困惑。主要针对单元学习要求“了解故事内容,复述故事”的复述,我表达了这样的意见:
对才开始学习复述的学生,重点和优先是学会复述,把故事复述好是较高要求。复述的基本要求是讲出故事的主要内容,这可以成为练习的重点。指导指导,有指有导。“要记住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指”,教学生“如何记住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导”。如何导?就我看来,可以结合故事的特点,进行有结构的教学。比如故事,可以引导学生从故事的要素入手,记住故事的时间(起始时间,表示过程的时间,抓住关键词),故事的地点,故事的人物(主要人物和其他人物),故事的过程(故事的开始,故事的过程,故事的结果)。给出这样的“脚手架”,学生有一定的练习,多来几次,也就慢慢地会了。
上课之前,我看过教材。我的直感是,改变的希望在孩子身上,大人、成人难以改变,长江后浪推前浪,成人一定要有变的意识和警觉。
观课过程中,我想起自己的一个主张“在用课文教育学生之前(或者同时),先要用文本教育自己,用教学教育自己,教学相长”。
从文中,我想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方帽子店的主人为什么不改变?我找到这样一些原因:
一是认识和标准问题:“方帽子才是好帽子。”很多问题不是不可以坚持?而是坚持的对象一定要合理。但“方帽子一定好帽子”吗?文中说“他们圆圆的脑袋藏在方帽子里,紧的地方太紧,宽的地方太宽,冬天戴着不太暖,夏天戴着却热得满头汗。舒服吗?真不舒服!”这是坚持了错误的标准,没有对象意识,是“我以为他们带着顺服”,而不是去体谅“他们是否舒服”。
二是只愿意呆在“舒适区”。“我们从来都是做方帽子”,做“方帽子”成了习惯,得心应手,再做“圆帽子”,需要调整和改变,多麻烦。
三是缺乏洞察能力,对于“方帽子”和“圆帽子”的可能前景看不清楚,对人们的改变视而不见,没有用户意识,就像“呆在温水里的青蛙”,一直坚持“专卖从不改变的方的好帽子”。
其结果是“气得几乎昏过去”,最后是“那些不舒服的方帽子,慢慢地成为古董。”
由此问“亲爱的老师,你的教学是不是在开‘方帽子店’”?比如:你的教育观念、教学标准是否合理?你做坚持的“我们一直都这样教”是否合理?你是否愿意为了学生、为了自己的教育,走出舒适区,走上教学变革之路?你是否对教育发展变革的趋势有敏锐的感觉和判断,选择适合未来的教育?
你现在做的教育会不会是“古董”?
人物介绍 | PROFILE
陈大伟
教育学教授
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
中陶会新教育分会副理事长
重庆当代教育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西部名师名校网”总监
“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方向国培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课程与教学改革,观课议课与教师幸福。现已出版《幸福教育与理想课堂八讲》《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等26本著作,多次获省市教学成果和社会哲学成果奖。
本文来源:本文综合自微信公众号成都陈大伟,作者陈大伟,原文有删改。分享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提供内容参考。若有来源标注不当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请及时与我们联系。